北京奔驰CEO吐槽:有些车企靠堆料和讲故事竞争,违背商业规律

近日,北京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于亚布力论坛发表了一番言论。

其称:

有一些企业用违背商业规律的方式去堆料竞争,当今的汽车市场很多入局的玩家很难实现盈利;部分企业为了占领大众心智,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投资,其往往会忘却商业基本规律,非理性的竞争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对于投资人而言,大量的资金被烧掉,投资上岸遥遥无期。对于供应商而言,整车产品价格被压榨,导致配件采购价一压再压,质量也会变相缩水。同时还可能面对主机厂倒闭所带来的回款、取消订单和各种库存风险,特别是对于消费者而言,看着好像是短期买到了便宜的产品,但是后面要面临车辆没有地方维修、二手车价格一降再降的情况。

等。

网友在看到这一番观点之后又吵了起来,现在有两大类观点。

面对奔驰汽车拉满嘲讽技能赞同该观点

两方吵到不可开交。

到底哪一个观点正确呢?

“堆料”本无错,奔驰汽车的故事讲得不比任何一家车企少,或者说德国汽车产业是最会讲故事的,也是最会搞意识理念输出的;其次就是日本汽车产业,所谓的“工匠品质”可都是这两家的车企们编造出来的故事。曾经的美国汽车产业也非常厉害,好莱坞的大片里几乎每一部都有通用、福特或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企业的产品或品牌植入;所以论讲故事还是西方车企更厉害,只是为什么要以巨大的投入来讲这些故事呢?宏观的解读汽车这种大众商品与品牌的包装,本质上还是为意识形态输出助力。狭义的分析这个话题则是为车企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再简单一些的描述则是为了实现“品牌溢价”。

如果没有足够的品牌溢价能力,1.5T&9AT的奔驰C级连20万元都不值,GLB这样的横置架构加中小排量发动机组合的车辆充其量价值十几万,奔驰E级也不过是能看齐凯迪拉克CT5罢了。

所以堆料本身并没有错,因为不是所有车企都有故事可讲,也不是所有车企都精于这一技能;那么留给这些车企的选择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拿出十二分的诚意去打造产品,依靠堆料提升产品力,依靠产品力的绝对优势去补偿品牌力的绝对劣势,久而久之即可实现均衡与整体的提升。从这个解读分析其论述确实会不利于梅奔,其配置低、价格高的产品也难免成为笑料。

深层次的理解

凡事都要有度,过度则适得其反。

为什么合资汽车在近些年里的市占率会缩水?

相信与其过度的包装和并不强的产品力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产品力只是一方面,过度包装才是根本问题;比如德系汽车和日系汽车品牌最喜欢讲的“工匠精神”,看起来确实很厉害,比如一家造螺丝钉的企业可以连续上百年的造螺丝钉,而且就是不上市,这种钻研与坚持的态度似乎令人钦佩。

可是这样的企业它倒是想上市,谁给它机会?它倒是想拓展业务版图去扩大企业规模,可是它并没有渠道。在其商业体制内已经将每一个层级里的企业上限锁死,就像给每家企业都加上了质子约束,所以不是这些企业不想尝试更多的领域而是压根没有机会。

在其描述中讲到了“为了占领大众心智而讲故事”,现在的年轻一代网友们和汽车用户们已经打开心智,所以有些漏洞百出的故事连小孩子都骗不了了。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的汽车圈“起底事件”出现之后,比如大众汽车“排放门”,紧随后的又有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汽车被起底存在控制车辆排放的情况;整个日系汽车阵营是三天两头的被起底,从汽车制造商到供应商企业几乎是无死角的被起底且接连不断,哪还有什么工匠精神可言。

于是乎合资汽车的诸多潜在用户选择了放弃,开始陆续选择自主品牌的国产汽车。

前车之鉴,客观评价其描述的内容至少有一部分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也是一种警示。

现在角色转变了,近两年里的主力合资汽车品牌普遍低调了,反倒是出现了一些过度营销的自主品牌;其方式方法普遍偏极端,初衷正如其所述:为了占领大众心智,于是过程中则不得不讲各种故事,然而故事总归是假的;所以这些故事早晚也有被拆穿的一天,自主品牌应当将更多的投入放在产品提升之上。否则单纯依靠讲故事吸引投资,再用投资去烧故事,这样的操作确实违背商业规律!同时也有一些明显存在漏洞的合作模式,其结局从开始就能看到,但是故事仍然讲得很热烈。当这些车企超长时间的无法盈利,投资人总是无法上岸的时候,届时车企随时可能出现资金链的断裂。

这样的现象已经出现并愈演愈烈,所以段建军的观点并没有错,只不过梅奔的产品确实不敢恭维。

天和Auto编辑